搜索
搜索

NEWS CENTER

新闻资讯

大米小知识

2020-09-18 08:39

  当你发现

  家里的大米爬满小黑虫,打开米箱,扑鼻而来的不是淡淡的米香,而是有一股子霉味;

  捧起一把米,有的米粒已经团在一起,颗粒也不再圆润光滑,颜色看上去有点灰白,还有一些白道沟纹;

  淘米的时候,零星的米粒漂浮在水面上,拿起来一看,空空的还泛着黄褐色,一捏就碎……

  看到以上这些情况,只说明一点:你家的大米已经变质啦!别犹豫,也别舍不得,赶紧扔掉!

  因为大米本身自带卵虫,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孵化。

  因为,大米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长期存放,容易滋生霉菌并产生毒素,其中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便是黄曲霉与它产生的黄曲霉素。

  黄曲霉毒素易出没

  黄曲霉毒素是由一系列霉菌代谢产生的致癌物,主要污染粮油食品、动植物食品等,在湿热地区的粮食,食品和饲料中较常出现。如花生、玉米,大米、小麦、豆类、坚果类、肉类、乳及乳制品、水产品等都比较容易产生。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一类致癌物,尤其以黄曲霉毒素B1毒性和致癌性最强。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,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。

  春夏,尤其是黄梅季节,空气中湿度较大,温度较高,非常适合黄曲霉的生长。可以说“只要发霉,就会有黄曲霉毒素。”当粮食没有及时晒干或储藏不当时,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毒素。

  总结及建议:

  黄曲霉毒素比较容易发生在日常饮用的食品上,湿气、高温等是滋生其的两大帮手。消费者可以从日常生活学会规避黄曲霉素危险,例如多吃绿叶蔬菜,有益于降低黄曲霉素的风险;坚果、花生、粮食等不要储存太久,如果发生霉变,坚决不食用;加工、食用食品前用水冲洗,煮熟再食用;搓洗米粮(黄曲霉毒素多存在籽粒的表面),可去除粮食表面的大量毒素等。最重要的是,从安全意识上提高对黄曲霉毒素的认识与警惕,从细节防范,尽量减少对人体可能的伤害。

  另外,家里大米长虫也是大米变质的一种情况。大米里的蛀虫是很常见的仓储害虫,学名米象,本身没有病毒,不会叮咬人体。只要不是生虫的太过严重,仔细淘洗、把虫子处理掉后还是可以吃的。生虫与米质没有关系,是贮存的问题。